首页 >行业动态 > > 正文

“社工力量”燃起温暖之光|当前快看

发布日期:2023-03-28 03:24:12 来源:东方资讯 分享

今年的全国两会上,多位政协委员聚焦社会工作发展建言献策。

对于需要帮助的人来说,社工就像是照进生命里的一束光,感染着那些想要追寻温暖的人,以积极、乐观的心态驱散受助者内心的阴霾。以下三位社工的经历,描绘了社会工作者群体画像,也有着个体成长的不同收获,或许能够让读者对“社工”有着全新的认识与感知。 ——编者

从社工专业到专业社工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我们要做的是‘生命影响生命’的过程,达到‘助人自助’的目的。慢慢地,我发现,其实最终也是在服务自己。” ——袁晶

“2005年刚接触社会工作时,它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冷门专业。不只是我,整个社会工作系的新同学也没几个知道社会工作的。”走过了15年的社会工作者成长之路,当初的开端,在袁晶的记忆中清晰如昨。

当年收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,她一度怀疑自己是否填报了该院的社会工作系社会工作专业。家中大伯那句“这个就是新闻里说的,哪里发生灾害就去救灾”,成为袁晶对社会工作的最初印象。

既来之则安之。课堂学习之余,走访社区、做分享、小组技巧模拟等亲身体验,让袁晶对社会工作从基本的概念到形式有了一定的了解,也发现了社会工作对自己潜移默化的改变。

“《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》课上,讲到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时,不禁让我想到了母亲。子女相继离开她去求学、上班,她会是什么滋味。”袁晶告诉记者,原本不爱说话的她开始经常给母亲打电话,“我想,那时同学们都或多或少受到了一些影响,大家一致认为即使以后不做社会工作,对自己为人处世都有很大帮助。”

大三上学期,学校实行“3+2”实习,即3天实践2天回校上课。正是在这每周3天的实践中,袁晶开始真正接触公益,和几位同学一起,懵懂地跟着一位资深义工参与各种公益活动。也是这个实践,让她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,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。

2008年2月,经老师推荐,袁晶走进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开始专业实习。第一个周末,她有机会走访北京城郊社区的一个三口之家。

“来访目的一说出口,孩子妈妈便滔滔不绝地开始述说,我很认真地听,眼睛关注着她,不时地‘嗯’一声并点头回应。可后来,就陷入了一味地听和点头,心里急,又不知如何是好。”第一次访谈,袁晶烂熟于心的专业技巧在现实面前跌了跟头,却也让她深刻意识到,了解事情前因后果能够更好地协助对方梳理逻辑、理清思路,用心投入和感受,才能真正帮助到服务对象。

在北京的实习生活,让袁晶完成了从就读社工专业到成为专业社工的角色过渡,明确了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。这个过程中,有思考,也有过挣扎。

“会特别怀念学校里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。有时候觉得,做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太难了,做个志愿者就好。可看到社区的大哥大嫂们嘘寒问暖,言语间那些对生活的追求和期待,我还是一点点坚持做下来了。”袁晶知道,这一点一滴的坚持源于对社会工作的认同,也来源于活动中接触到的每个人,特别是从中感受到做每一件事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所在。

从“门外汉”到“内行人”

“对于农民工及困境人群的关注和服务行动深深吸引着我,我觉得这是一份能让自己想要去扎根从事的职业,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。”

——王晓洁

“我出生在广东汕头靠海的渔民村。村里最热闹的时候,就是渔船出海归来。红色的船头,两边画着大眼睛,浮在水面像一条大鱼,我们称为红头船。”王晓洁说,每次归来,总能在每家每户的脸上看到幸福的样子。

渔民们像活脱的鱼在水里游,熟练地收网、辨别鱼的种类。那时的她,赞叹且佩服这样的冒险精神,却从未想过,长大后的自己也选择了一场冒险。

2015年,王晓洁从企业跨界进入公益领域,成为一名专业社工。或许是那些一路成长起来的过往,让她义无反顾。

“在广州上学的那段日子,参加学校社团、校外实践,暑期支教更是深深吸引了我。”王晓洁告诉记者,2011年暑假,她和团队来到一所乡村小学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支教活动,“文娱、体育、手工等课程,给孩子们带来很多欢乐。”

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,当大巴车又一次载着他们驶出村子,眼前是孩子们哭泣的脸和“你们什么时候再来”的疑问,让王晓洁陷入了沉思——有没有什么办法,能够持续地参与类似活动?通过网络检索,她了解到有一个专门为他人提供帮助的社会工作专业,感到惊奇的同时也在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。

2014年毕业后,王晓洁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,平日里主要负责撰写广告语及营销策划,“刚上班就期待着下班”,她觉得这或许不是自己想要的。

“之前有过一次社会组织面试的失败经历,既没有专业知识也不具备实践经验,但我相信只要坚持去做,去努力,就能成。”1年后从企业辞职,如愿进入社会工作服务领域后,王晓洁从倡导工作入手,怎么跟孩子建立关系、怎么用相机定格服务对象的成长、怎么用文字传达服务对象的心声,成为她学习的重点。

在时间的催促下,从教育倡导、项目管理到负责对外合作,当初的公益“小白”成为“多面手”,王晓洁告诉记者,这些年来她参与了多项流动人口、儿童保护等相关研究及案例,心中的一份信念让自己坚持至今,“让流动儿童不再身陷困境,他们也可以有力量帮助更多的人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”

“在这条路上走了快8年,我想说,社会工作让我遇见了自己,也让我知道了如何跟孩子相处,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。”王晓洁相信,世界是美好的,尽管会遇到荆棘,但总需要有人前行,默默无闻、脚踏实地地践行使命。

从受助者到助人者

“社会工作就像黑夜里的路灯光,指引我走在生命的旅程上,做更好的自己!”——王瑞海

“在我的记忆里,父母很少教育我要从小立什么大的志向,即便我长大一些,他们也没有要求或刻意引导我未来的职业发展。”王瑞海说,虽然父母不懂什么大道理,但他们“老老实实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”的言传身教,让他一直以“做好人、做好事”为人生准则。

1998年,王瑞海的家乡河北张家口尚义县受到地震波及,很多房屋倒塌成为危房。帮忙修路的、钻井的、盖房子的相继来到村子,那时他第一次听说了公益组织。

两年后,看到村里同龄的伙伴有的在读大学、有的到城市打工,决定也要出去闯一闯的王瑞海来到北京,相继做过煤球厂工人、送水工、保洁等工作,后来学了婚纱摄影。他一直觉得,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困难,而每一次困难其实也是一次契机。

“学习的过程中,了解到纪实摄影,我就想起当年地震重建宣传页上,那个抱着一棵芹菜、脸蛋被坝上的风吹得红扑扑的小女孩。”王瑞海告诉记者,这让他萌生了拍摄农民工生活的想法。

2006年,王瑞海到一家社会组织做摄像志愿者,在参与服务的过程中知道了社会工作。1年后,他随机构工作人员一起,开始筹备建立南京市协作者社区发展中心。他的镜头里,开始出现结伴或单身的打工者、趴在桌椅上认真做功课的流动儿童,更是在“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”的思考中,摸索出一条门道儿——结合需求开展服务。

长期的社区调查走访,了解打工者需求,一张社区资源图很快呈现在大家眼前。帮助打工者解决劳务纠纷,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了法律知识,学习了如何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,更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;当年为流动儿童组织的摄影小组升级为“社区小记者”,孩子们在观察、记录的同时,自发组成社区志愿服务队,参与社区孤寡老人照顾、社区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……这些经历,让王瑞海逐渐对社会工作“助人自助”的服务理念有了更多、更深的理解。

“小的时候,我梦想当一名老师。后来因病不能上学,就觉得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、不可能实现了。成为一名专业社工后,我发现自己虽然不是体制内的老师,但是也在做着教育相关的事情。”王瑞海相信,每一个服务对象都有潜能,都能够通过互动学习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而他正在做的,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人的潜能。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南方兽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粤ICP备18023326号-21   联系邮箱:855 729 8@qq.com